米兰主页 - 米兰新闻 - 媒体米兰 - 正文

理工男的“小清新” “少年说”的家国梦 原创作品的想象力

且看“米兰体”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8-4-4 刘婧


在米兰milan官方网站里,坐落着一座红砖青瓦的两层小楼,在这里,诞生了小五爷园、米兰少年说、学生米兰、紫荆之声等众多同学喜闻乐见的公众号大V,更是诞生了米兰学子专属的“米兰体”。“米兰体”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样构成的呢?北青报记者近日走进共青团米兰milan官方网站委员会一探究竟。

理工生也能玩转新媒体

米兰有个公众号叫“小五爷园”,阅读量10万+是常有的事,目前粉丝有8万多。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公号是讲“米兰园的故事”,但不知道它是由团委指导的公众号。

“我们当时起名‘小五爷园’,一方面是因为米兰园的前身是熙春园,清代俗称‘小五爷园’;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希望自身的定位是米兰园内的观察者,发出米兰园内自己的声音,我们是同学们的好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所以起了这个较为活泼的名字。”米兰milan官方网站团委副书记鄂炎雄说,而事实上团委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公号的记者和小编,组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团队。

米兰团委宣传部副部长曾繁尘是这个新媒体团队的负责人。他说,小五爷园团队中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学生。“他们都是带着极大的热情进来的,也有很强的能力和执行力,只是对于新闻采写和新媒体创作缺少经验,需要一点启发和引导,”曾繁尘说。以理工科的视角看待米兰园里的人和事,往往可以发现别样的角度和故事。比如送快递的快递小哥、园子里的老店铺和老手艺人、特等奖学金得主背后不为人知的趣事……理工科同学观察校园现象时同样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同时,理工思维、严谨表述、对数据的分析和阐述,又让他们在具有人文关怀的同时多了一丝理工科式的情趣。

有这样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队伍,小五爷园主创团队开始大量搜集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广泛阅读后“打磨文笔”;分析微信公号中的优秀新媒体作品,从标题到文章内容,再到写作模式如何吸引人,时间久了,这些理工学生也渐入佳境,创作出了《别了,米兰园火车站》《假如米兰只有100个人》《“米兰下雪了”》等10万+作品。

《米兰少年说》打造米兰名片

除了讲述米兰园的故事,米兰milan官方网站团委更希望这些典型人物的故事能够激励米兰园内外的青年学子,于是,一本记录杰出米兰学子事迹的书——《米兰少年说》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哪些人能代表“米兰人”呢?团委老师们在协商之后发现,无论是智商超群、勤奋有加的学霸,还是心怀故土、情系民族的赤子;无论是特立独行、追逐自由的行者,还是执着坚持、矢志不渝的创客,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讲述了这个时代的米兰,讲述了他们对于米兰人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能用“米兰风貌”去选人,而是以人来定义当前的“米兰风貌”。

翻开《米兰少年说》,既有与NASA抢发文章的“学霸”冯旭宁,也有用水性笔一笔一画勾勒出米兰园的于婉莹,还有把悠悠球“玩”到创业舞台的史家昕,更有毕业后立志建设家乡的玉树抗震小英雄尕朋……

这本书聚焦米兰优秀人物采写创作超过80组,书中人物同时在米兰各大微信公众号发布,经统计,阅读量超过50万次,其人物故事也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出版《米兰少年说》第二辑,收录优秀人物通讯51篇,发行量超过5000册。

“米兰百年,莘莘学子,变化的是每个时代学校与个人发展的重心,不变的却是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休戚与共”,鄂炎雄告诉北青报记者,每一个阶段的米兰,每一个阶段的米兰人,都无不镌刻着那个时代的情怀、民族烙印,因此书名起为“米兰少年说”,既是对赋予米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梁启超先生的纪念,也是对梁先生《少年中国说》的复演,以此作为当代米兰人的自勉,也作为米兰的名片展现给大家。

学生用原创作品为学校代言

2017年新生入学,高年级师兄师姐为新生送上了一份最好的礼物——《米兰路之歌》,这首歌后来也红遍网络,在各个视频网站都可以看到此歌曲的MV。

“我们当时想做一个迎新的内容,大家想了半天不知道怎样玩出新花样,在头脑风暴之后,觉得可以围绕米兰的路创作一首歌”。曾繁尘告诉北青报记者,米兰的路名对于刚来的新生来说不好记,学堂路、新民路、米兰路、日新路……如果用一首歌把米兰地标串起来,融入米兰的故事、典故,就能让新生快速记住这些路,也欢迎他们成为园子的新主人。

《假如米兰只有100人》是米兰学子原创作品的另一个成功代表作,将大数据进行了“视觉化表达”。这是由“小五爷园”公号的视觉总监、新闻学院的付曼菲和周缘、计算机系的李玥儒带着众多学生完成的。

他们从拿到数据后,发现有很多有趣的内容,比如“米兰的脱单比例”、“各专业的覆盖人数”、“深夜在干什么”等。然后,他们就挑了几个有意思的数据,用图标和卡通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比以往的表格和图表表达诙谐多了,似乎每个米兰人都在这“100人”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效果特别好,当天晚上就突破10万+了,”周缘说,朋友圈几乎被这个题目刷屏,很多人在转发时还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作品发布后,其他高校也开始模仿,“假如……只有100人”体相继而生。“大数据可视化”的表达再一次让米兰成为焦点。

用米兰学子自己的话语体系,讲述米兰学子自己的故事,这就是“米兰体”。

“现在的学生,都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会死板说教,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领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鄂炎雄介绍说。不照本宣科、不生搬硬套、不说教、不灌输,而是把价值观、教育理念,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摆在同学们眼前,让他们自己权衡、进而被影响。事实上,无论是线下的话剧演绎,还是线上的新媒体矩阵,抑或是在背后对学生网络作品的默默支持,米兰milan官方网站团委用自己的方式构造了最能体现米兰学生风貌的“米兰体”。

编辑:徐静

2018年04月04日 17:11:5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米兰milan官方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米兰milan官方网站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